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拙斋文集》卷一三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
故其言曰云云,「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所谓「东败于,长子死焉」者,马陵之败,掳太子申是也;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者,秦取西河之地也;
「南辱于楚」,史传失传。
惟其屡败如此,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
孟子则曰:「王何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惟其言仁义,至于利之一言,则断然以谓「如虎狼之不可近,近之则噬人;
如乌喙之不可食,食之则致死」者。
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
善夫温公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
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
杨墨之徒虽曰仁义,一则以利天下而不为,一则以利天下而为之。
惟其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
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
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
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
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
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
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
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
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永邑杨君鉴子明辟斋读书将从事于古人为己之学求斋名于予并欲得一语以示为学之方予谓学虽多端而其要莫先于明善所以子思孟子俱以此开道后学大学格物之训实同出一源故因杨君之请扁以明善且诗以演其义幸毋忽其言之陋云 南宋 · 陈文蔚
人性靡不善,因物始有迁。
本体遭剥蚀,如鉴尘所昏。
畴昔均秉彝,善端本绵绵。
既茂闲邪功,诚心所由存。
若为用力地,格物居其先。
万殊一理贯,洞然见本根。
表里俱澄澈,断断义理分。
言动中伦虑,狂愚讵同论。
彼哉迷复子,一息万里奔。
认赘以为嫡,未尝知反观。
君子审取舍,不容泾渭浑。
中扃瞭如烛,肯蔽耳目官
中庸示明训,一言会其元。
配食大成乐章 酌献沂国公孔伋 南宋 · 王应麟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公传自曾,孟传自公。
有的绪承,允得其宗。
提纲开缊,乃作中庸。
侑于元圣,亿载是崇(《四明文献集》卷四)